来源:泉州网-泉州晚报
晋江广电局的王建新对我说,五店市的特色在于“融合”。
他同我讲这话时,我刚刚走马观花般地逛了一遍五店市,正沉醉在那一片闽南红中不能自拔。
从草木葱茏的青阳山往下瞰,那一片檐角飞扬、雕龙刻凤的闽南古大厝是那么显眼、独特,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映照下,它安详而宁谧。目光随意地停在某个刺向蓝天的檐角,时光仿佛可以停滞、倒流,刹那百年、千年,仿佛可以看到青石板路上走着的贩夫走卒,可以看到峨冠博带的儒学大家。想象无边无际,天空蓝得让人心醉。
147处明、清、民国至现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建筑,尽管有晋江文体新局的黄良局长亲自介绍,但也不是一个上午可以领略完全的。何况闽南建筑的许多特色是在细微之处,没有系统的了解,看不到门道,只能凑热闹。建新看我无法理解他的话,于是塞了一堆关于五店市的书籍给我,让我慢慢体味。
我一头扎进《五店市讲古》等几本介绍书籍中,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钻研过一个地方的历史。对五店市越了解,越觉得建新的概括很精辟。在泉州,五店市不是唯一的闽南建筑群,在南安,就有蔡资深古大厝和眉山观山村建筑群,在鲤城也有陈氏九十九间家庭民居群,有的规模甚至比五店市的还大,但为何没有五店市这么显眼,这么引人注目呢?显然,五店市有其独特之处。
建筑是因人而存在的。一个建筑群,其所涉及的人物越多,那么其内涵也会越丰富,其所流传给后世的故事也会越多。五店市,曾经是一个城市的发源地,从这里走出去的人物,成千上万。虽然蔡姓与庄姓在这里占据了主角地位,但依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姓氏故事,王氏、张氏、赵氏、林氏、李氏,不同的源流,不同的传承。这里,随便一口井、一块碑石、一座小庙,后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。在五店市,你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家庭的繁衍兴盛,你了解到的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。朝代更替、家族兴衰,“看他起高楼、看他宴宾客,看他楼塌了”,从显赫到卑微,从卑微到显赫,人生无常,惟一不变的是闽南人那不服输的精神。五店市将这些建筑融合在一起,浓缩了这个城市的历史精华,让你可以触摸到一个城市历史的脉络,你所能体会到的那种恢宏,是单一的家庭建筑所无法承载的。
因为驳杂,所以丰富。同样都是闽南古大厝,但并不都是千篇一律的。这里,既有传统的“皇宫起”大厝,也有闽南地区独有装饰牡蛎壳的“蚵壳厝”,有花岗石结构的石构厝,也有夯土与土坯筑就的土撞房子与土结厝,还有中西合璧的小洋楼。有三间张的双落大厝,也有五间张大厝。这里简直可以称是闽南建筑的博物馆,外墙、屋顶、木构架、建筑材料与装饰,每一样东西都值得你细细研究。如果你真要沉浸其中的话,没有十天半个月,你是不会从那丰富中摆脱出来的。何况,这里还不仅仅只是闽南大厝,还有侨民带回来的融合欧洲住宅与热带建筑特色的“楼仔厝”、“番仔楼”,即使是同为小洋楼,样式也都不一样。在庄氏家庙,你可以瞻仰那些写着“状元”、“榜眼”、“探花”的牌匾;在柳青新宅,你可以研究那些刻着格言的石堵;在朝北大厝,你可以细品取材“二十四孝”故事的木隔扇堵头;在蔡德练宅,你可以欣赏那些写着“安居乐业”等祝颂词句的灰雕匾额……为了传承保护,将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集纳起来,展现给游客的是一道丰富的大餐。
在五店市,闽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停留在建筑上,更多的还是在那些民俗、戏曲、饮食中。朝北大厝的围墙外,有一个小小的庵宫,内供一尊蹲踞在莲花上的老虎,人称虎帅爷,每年六月初三虎爷诞辰时,五路信众云集,搭台演戏挂花灯,好不热闹;石鼓庙奉祀顺正大王,农历九月初五,香火烟烛映红天。在五店市,不仅可以近距离体验这些民俗,还可以听南音、看木偶、赏梨园、观高甲和打城戏,晋江市文体新局把这些散落各地的传统戏剧都引入到五店市里,让你不费多少工夫,尽赏闽南戏剧文化的精华。然后,就是各种让人垂涎欲滴的闽南小吃了。安海土笋冻、深沪壶仔饭、马鲛羹、炸菜粿、鱼丸、鸡卷,吃货们在这里,只会恨自己的肚子太小了。而据说,补锡匠、装糕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正纷纷准备入驻,为外来的游人们表演这些濒于失传的传统技艺。这种动与静的融合,使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。五店市,既是闽南文化传承的博物馆,也是活生生、充满着烟火味的街区。
人不能仅仅只是活在过去,现代文化业态的引入,让五店市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。要让这个街区充满生机和活力,就需要有更多的支撑。把现代文化业态融合到古大厝中,也许是一种创举。不论是自己动手制作的糖果企业,还是让人大开眼界的陶瓷艺术馆,这些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产业,都给这个传统街区增添了内容,让游人们可以自如地在古代与现代间切换。没有人居住的建筑是冰冷的,但如果是茶米油盐的真实生活又会坏了雅致,引入文化产业,把每一幢古大厝都变成办公场所、展示场所,这是明智的选择。
走在青石板路上,徜徉红色的闽南古大厝间,若是偶然遇上一两个穿着汉服的人,你会有一刹恍如隔世的感觉。抬头看着那刺向天空的檐角,此时,何时?此生,何生?
我是完全沉醉在五店市的融合之美中了。 |